10月17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下称“农交会”)在海河之滨天津举行。津粤两地农业部门和采购商、供应商相聚于此,跨越山海的商贸情谊再续新篇。
当天,广东展团带着六百余种特色农产品再度北上,从商务对接到烟火香气,用两场接力式活动续写这段南北情缘,完成了从“供需对接”到“文化共鸣”的完整叙事,让“湾区品质 全球共享”的理念既落地成实实在在的订单,也以更鲜活的方式浸润到味蕾。
10月17日至19日,农交会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举行。广东展团以“湾区品质 全球共享”为主题,携近百家企业、超600种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从智慧农业到深海珍品,从岭南佳果到南药养生,铺开一幅立体的广东农业画卷。
17日下午,“湾区品质 全球共享”广东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S25会议室举办。广东源头生产企业轮番上台,用最精炼的语言展示产品优势。活动最热烈的环节莫过于采购商“抢麦”提问。供应企业一一回应,在一问一答间,没有虚与委蛇的客套,只有直击核心的供需碰撞。这就是产销对接的温度,没有“信息差”,只有“零距离”的信任与认可。
活动现场,脚步声、翻手册声、扫码声混在一起。有人围着水产企业问冷链细节,有人拿着各类样品比对搭配方案,有人直接要起了联系方式进一步洽谈……对接活动不仅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为双方搭建了长期合作的桥梁。
餐桌之上的“风味共情”,让文化融成滋味
“竹板这么一打,咱说说新鲜话,粤字号农产品跨海过河在天津安了家……”天津快板演员的一段《津粤食单》,让全场百余名供应商、采购商、媒体代表会心一笑。这句俏皮的快板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当晚活动的精髓,用最天津的方式,品最广东的味道。
傍晚6点,一场“粤品粤香 津彩纷呈”广东农产品品鉴推介活动把“商务对接”变成了“舌尖交流”,也把南北文化揉进了一道道菜里。
商业合作始于利益,但成于文化认同。当广东食材遇上津菜技法,产生的不仅是新菜品,更是情感连接。
津菜的口味以咸鲜为主,酸甜为辅,并具有小辣微麻的特色,形成了复合烹调、风格独特的地方菜系。广东食材则以鲜嫩本味见长,两者结合咸鲜醇厚衬托出食材的本真之味,酸甜微辣则进一步激发出更深层次的甘甜与灵动,相得益彰。
天津烹饪大师李曌君现场烹制的“津味薯泥麻花鲈鱼”成为焦点。这道菜是根据天津麻花创意制作的,其妙处在于“形神兼备”,不仅巧妙借鉴了麻花扭结的形态,更将麻花酥香脆爽的口感和津菜复合的味型精髓,与广东新鲜鲈鱼的细嫩鲜美融为一体。
当采购商们饶有兴味地品鉴着一道道粤津融合菜之时,广东农产品就不再是名录上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味道的记忆点。这种“风味共情”,让广东食材在天津的烹饪技法里,长出新的滋味。
品质到品牌,“百千万工程”托举的广东农业底气
从下午到晚上的“南北之约”,看似是两场活动的接力,实则是广东农业“走出去”的逻辑升级,从会议室到餐桌,从标准到情感,广东农产品在天津的这一天,完成了一场生动的品牌实践。
为何受到众多采购商青睐?广东农业的底气,藏在“鲜”与“先”两个字里。
“鲜”是食材的本味。从茂名的罗非鱼到新会的陈皮,从清远鸡到德庆贡柑,广东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培育出一批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而冷链物流的升级,让“岭南鲜货”能以最快速度抵达北方餐桌。
“先”是标准的领先。广东深入实施 “百千万工程”,在农业领域搭建起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标准体系,智慧农业的无人机、物联网设备,让种植过程更可控;严格的检测标准,让“湾区品质”有了量化依据;而产销对接 + 品鉴推介的模式,让“标准”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能尝得到、摸得着的体验。
这场活动的意义,是促成产销对接,更是让“湾区品质 全球共享”的理念,通过一顿餐食、一次洽谈,浸润到更多人的心里,在一次次相遇中,酿出更浓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