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频道7月23日电 上周三,近百种国产电动自行车在建筑文化中心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北京人的目光。上周一,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首届电动自行车论坛吸引了全国近70家媒体的记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研究员也亲自出席并针对电动自行车的生死问题展开讨论。
电动自行车之所以如此受关注,在于它问世以来的坎坷遭遇以及今后可能面临的巨大市场商机。
电动自行车的三种命运
还没有别的产品有类似电动自行车这样的经历。
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电动自行车在国内有三种不同的命运。第一种以上海、辽宁为代表。当地政府部门以立法的形式承认电动自行车的合法性,并把电动自行车纳入非机动车管理范畴,发放牌照。
第二种是以广州、武汉等城市为代表,相关主管部门一旦发现电动自行车上路,即责令骑车人拆除动力装置并接受处罚。
第三种是以北京、郑州等城市为代表,电动自行车准卖,有时也准骑,但就是不给上牌照。
尽管命运多舛,但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生产规模却发展迅猛。据统计,我国2001年电动自行车的产量已达40万辆,生产电动自行车的厂家有400多家,电动自行车的拥有量也从1998年的两万多辆发展到如今的十几万辆。仅以北京为例,2001年1月,北京电动自行车不到两万辆,而到6月份就已有5万多辆电动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穿行。
主管部门的两种态度
在北京,电动自行车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各商店出售,买车人却只能偷偷摸摸地骑上街头。其原因在于工商局和交管局对电动自行车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据工商局有关人士透露,某些部门不允许电动自行车上路,并不能说明电动自行车就是非法产品,只要生产厂家手续齐全,生产的是合法产品,工商部门就可以批准厂家生产的电动自行车上市经营。
交管部门也有自身的难处。由于最高时速20公里的电动自行车介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如果走机动车道,速度没有汽车快,会使本来不堪重负的交通更加拥堵。而走非机动车道,速度又高于自行车,数量多了更易发生事故。因此,他们还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管理方式,也就一直没有给电动自行车定明身份。
环保问题是关键
影响电动自行车发展的因素还与它本身的缺陷有关。
从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看,主要的能源还是铅酸电池,因为铅酸电池比较便宜。尽管这样的电动自行车尾气是零排放,但其动力能源铅酸电池仍存在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负责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和处理,而我国许多城市电动自行车的废旧电池回收体系短期内尚难建成。
有关专家认为,针对电动自行车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还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回收体系或者处理体系。如果现在就允许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一哄而上,这电池更没有办法处理。
再说锂电池,它究竟什么时候能广泛应用还很难说。还有锂电池充电的安全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在国家标准里面没有体现,如果国家现行标准中连相关规范都没有,就冒然大力提倡,大力发展,时机显然不成熟。
此外,采用铅酸电池的电动自行车太沉。老人、妇女都很难搬动。
如果采用锂电池成本又太高。现在的铅酸电池卖三四百块钱,锂电池可能要卖一千六左右,一些消费者还很难接受这么贵的价格。
质量问题有待改进
据去年7月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抽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售电动自行车的抽样合格率只有21.9%。多数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超过了国家强制标准———20公里。据业内人士透露,全国电动自行车的质量合格率也超不出两成。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电动自行车生产的是否合法性。我们国内电动自行车尽管到了五六十万辆车的生产能力,但是有规模有实力的厂家很少。因为有钱的大型企业集团不敢冒然进入,一进去就花掉几百万、几千万,最后国家还可能说企业是非法生产,因此大型企业不愿意担这个风险。
而如果没有有钱的、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进来,电动自行车想进一步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就很难做到。
有实力的企业不介入,没实力的单位却总是在搞作坊式、小规模的生产,从而使电动自行车产业陷入发展怪圈。
市场潜力巨大
尽管人们对电动自行车有褒有贬,但这些年电动自行车的产量每年都是翻番地增长,说明它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电动自行车的最大好处是提高人们的出行质量,尤其是在风雨天气可以让人们出行时省时省力。
业内专家认为,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问题,主渠道仍然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但可以预见的是,自行车仍将是人们最常用的辅助交通工具。作为自行车的升级品,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潜力巨大。
据有关机构抽样调查表明,1000多万人口的北京,
目前的自行车拥有量约为1000万辆,假如有10%的愿意换成电动自行车,以每辆2500元计,将是25亿。全国自行车拥有量为4亿辆,假如有10%的人愿意更换成电动自行车,这将是1000个亿的大市场。
|